第一百一十一章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至于为什么叫文武方门”

曹七七稍作思忖:

“文武方门”这个名称都出现于清代文献里,而明万历年间的《上元县志》和《江宁县志》以及《应天府志》中是找不到相关的条款。

“现有靠谱的说法是:根据明朝的君、臣、主、仆各行其道而得名”

说罢,曹七七指了指门头上的‘文武方门’竖匾:

“这是年重修陵宫门的时候,特意制的匾额”

“走吧,咱们进去看看”

曹七七迈步朝门内走去。

“终明一朝,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明清鼎革,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下江南拜谒孝陵,题“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这尊碑文咱们很快就能看到了”

说话间曹七七依然进入了文武方门门内:

“清朝康乾年间,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亲往谒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被时人誉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跨入内门,抬头便见前方一座红墙小瓦建筑,此殿歇山顶,三开间,亭内正中立有碑刻,走近可见上刻“治隆唐宋”四个大金字。

“前面就是碑殿,正中那块石碑就是康熙帝题“治隆唐宋”碑”

在碑殿台阶下站定,目视前方,殿门外同样矗立有一块黑色敬告碑,曹七七瞟了一眼,目光聚焦向正前方,说到: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

曹七七一步一步踏上台阶,很快就进入了碑殿,踏入殿内景象豁然。只见正中‘治隆唐宋’石碑,碑身有裂痕,www.youxs.org,www.youxs.org,www.youxs.org。底部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左右两侧各有1块石碑,之前由于光线原因在门外远观不曾注意,此时进入殿内方才看清楚。对比观之,‘治隆唐宋’最高。无无独有偶,3块石碑都嵌入红墙之内。

“不是说五块石碑吗?这才三块,还有两块呢?”

直播间众人左顾右盼:

“难道损毁了?”

“没有损毁,在殿后东西两侧各有一块卧碑,”

曹七七指了指石碑后。

“治隆唐宋?康熙帝为什么写这四个字呢?”

“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

“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

曹七七解释道: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是对大明的写照”

远迈汉唐,出自《明史·成祖本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据明史记载:“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这么强?”

众人诧异。

“举个例子”

曹七七说到:

“明成祖朱棣期间,粮食多得因为吃不完都在仓库里腐烂,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军粮的供应源源不断,这在其他朝代根本做不到。”

蒙古当时最强盛的就是鞑靼和瓦剌,明成祖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看见哪个强盛起来,他就去攻打哪个。一开始是鞑靼比瓦剌强大,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出征蒙古就攻打鞑靼,结果把鞑靼打得屁滚尿流,实力一下子衰弱下去,结果在瓦剌和鞑靼的争斗中,瓦剌开始占优势,明成祖看见瓦剌有可能统一蒙古,于是又进行第二次亲征蒙古,结果又把瓦剌打得屁滚尿流,这一下的瓦剌的实力又被他打的衰弱下去,结果鞑靼又开始占上风并且不太驯服和听话。于是明成祖又第三次亲征,结果这回鞑靼是望风而逃,根本不敢和明朝的军队交战,连老窝都不要,一直逃到北边,这样鞑靼在蒙古的实力和威信又衰弱下去。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对匈奴也好,突厥也好,都没有占据如此大的优势,匈奴突厥基本还是可以同汉唐的军队进行一些交战。而到了明朝,却出现,蒙古军队被明朝军队打得心胆皆碎,望风而逃的局面,实在是自古以来未有的情形。

“可见明朝国力之强盛”

“我屮艸芔茻”

“牛皮”

“记得好像不和亲的骨头最硬的就是大明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曹七七来到石碑前瞻仰:

““治隆唐宋”不但刻入了石碑,由曹寅制成巨匾,悬于享殿的重檐之间”

“曹寅?”

众人惊。

“嗯,就是曹雪芹的祖父”

“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又号雪樵,内务府正白旗包衣,清朝康熙时大臣、皇商。”

“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

“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曹寅家。”

“卧槽?”

众人目瞪口呆。

“这么牛批?”

“不然你以为曹家为什么那么兴旺?”

“江宁织造那是一般人想连任就能连任的?”

老顽童嘲讽到。

“确实如此”

曹七七抬手轻轻抚摸着面前的石碑,惋惜不已:

“大家现在看到的治隆唐宋碑是同治年间所刻的,原来的碑身已断,碑额遗失。而且这三块石碑”

曹七七指了指面前的三块石碑:

“原来单独矗立,是建国后才将断碑嵌在红墙中”

说着她指了指石碑身上的裂纹道:

“清·咸丰年间的战乱几乎将孝陵地表建筑夷为平地,康熙手书御碑甚至拦腰折断。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据说只用了740两银子便将这块“治隆唐宋”御碑扶起粘合,这就是当时补过的裂痕。”

“左右两块石碑是什么时候的呢?”

人们追问到。

“这两块是乾隆拜谒明孝陵所立的诗碑。”

曹七七移步到左边,将镜头仔仔细细对准左右两块石碑,让众人对碑文看的更加清楚一些。

“西侧石碑上题诗:“金陵莅止为巡方,展谒龙蟠奠桂浆,保护遗规崇胜国,绍承家法礼前王。开基洵是过唐宋,继叶无能鉴夏商,形胜不须矜壮丽,惟天佑德慎周防。””

据史料记载,这是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庚申,第一次南巡所作。

据《金陵通纪》载:“皇帝恭奉皇太后銮舆,初次南巡,入江宁府。辛酉,驻跸上元。壬戌,谒明孝陵。途经明故宫,御制七律一章。俄至陵奠酒,敕禁樵采。御题额曰‘开基定制’,联曰:‘勘乱安民,得统正还符汉祖;立纲陈纪,遗模远更胜唐宗。’复作七律一章。”

随之,她来到东侧:

“这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乾隆恭奉皇太后銮舆第三次南巡。三月己未,谒明孝陵,所做作一首七律”

“诗云:“嬗谢都关天运乘,攘除非自本朝兴,代为翦逆当方革,岂是因危致允升。常禁里民阑采木,还教卫户谨巡陵,省方近抚前王迹,殷鉴惟怀惕倍增。””

倏然曹七七蹲下身,将镜头对准碑文底部,只见石碑基座上雕有二龙戏珠,腾云驾雾,张牙舞爪,龙纹惟妙惟肖。绕至基座后面,刻有兽纹辅首衔环,兽目圆睁,獠牙外露,气势逼人。

而在后殿果然左右各有一块卧碑。

曹七七指着西边那块石碑说到:

“西侧卧碑上主要记述了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到江宁第三次拜谒孝陵的事宜”

“东侧是康熙23年玄烨南巡江宁谒明孝陵纪事”

“清朝年间,清帝多次拜谒明孝陵”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全国局势未稳之际,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遣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本月中旬进驻南京城,二十七日就“谒明陵,命灵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达金陵,亲往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其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下江南拜谒孝陵,题“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清朝康乾年间,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亲往谒陵;

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被时人誉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至,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孙钟汕先生携南京临时政府菅员谒祭明孝陵,并拟祭文。

推荐阅读:

明日之后 娇春销寒 医妻嫁到饲养傲娇老公 兽医的红楼 都住手,别再逼他穿越了! 崇祯十五年 修罗神祖 末世庇护所 天师神医 聂先生又苏又撩 全球震惊,你管这叫贫困生? 重生嫁给前夫他兄长,让他火葬场 苟到最后应有尽有! 慕天星卓希洛心辰 逍遥六界 我养的反派穿过来了 从今天起是球王 哀愁和仰慕 全民战争领主 蛊系万人嫌陷入修罗场 旅人书 天仲 我成了赘婿文男主的前妻 郡主流落民间后 学神和她撒娇卖萌的小娇夫 时空狂人 想要参加箱根驿传的我去打了排球 穿越古代养家日常 从国风开始,打造娱乐帝国 娱乐圈专业亏钱人 竹远星辰故里 林师奇诡医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